“十二五”时期,是潼关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潼关县紧抓西部大开发与关天经济区深入实施重大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潼关县“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潼关县未来五年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金兴潼、以品富民、以稳促和”的要求,紧紧围绕“南抓黄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潼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十一五”末,全县7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7项主要指标均比“十五”末增长一倍多。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3亿元,是“十五”末的2.71倍,完成“十一五”计划指标的156.2%,年均增长21.6%,增速比“十五”年均6.9%的增速提高14.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1266元,是“十五”末的2.27倍,完成计划指标的137%,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18万元,是“十五”末的2.74倍,完成“十一五”计划指标的209%,年均增长22.4%;“十一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7亿元,是“十五”末的12.26倍,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的522%,年均增长65.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6亿元,是“十五”末的2.42倍,年均增长19.4%。“十一五”时期,我县开创了经济快速大发展,综合实力上台阶的新局面。
2、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完成26.87亿元,较上年增长37.5%,实现工业增加值8.83亿元,较上年增长24.7%。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中金冶炼200吨难选冶、黄金精炼、祥顺金石加工建成并投产。太洲金矿1000吨选矿厂、西潼峪尾矿科技开发示范园正在加紧实施。黄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与河南灵宝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来,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88个,到位资金25.5亿元,引进了中金冶炼难选冶、中金矿业中深部探矿、古城景区开发及北新街建设等一批大项目,开展了与福建商会、北京温州商会、中金集团和北东公司的广泛合作。资源整合有序开展。实施了黄金企业体制改革,对玉石峪金矿等四家国有黄金企业进行了整合重组,形成了中金矿业、中金冶炼、潼金公司三大黄金骨干企业。地探增储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地探资金3.65亿元,增储18.9吨。国土资源部已把我县列入全国46个找矿重点区域之一。2010年小秦岭地质找矿研讨会的召开,更加明确了潼关黄金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开发方向。矿业管理不断规范。持续开展了矿山整治,黄金生产秩序和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建立了以税费征管、财政增收为核心的长效机制,落实了矿石化验、开采计量、税费征收等监管措施,黄金产业对财政的贡献额度明显提高。
3、特色农业优势不断增强
“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59亿元,年均增长15.89%。其中畜牧产值达1.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粮食总产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连续七年增产丰收。“325”工程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扩大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业规模,出台了《潼关县生猪果菜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截止目前,全县生猪存栏达13万头,扬帆、金桥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果菜面积达到14.4万亩,前进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下汾井等设施蔬菜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实施了生态建设、农田水利、农业开发、移民扶持、农村沼气等一系列农村基础项目。陕西东大门绿化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三北防护林优质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争取到了国有林场项目。太峪水库安全投入运行,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问题,水利工作获得全省振兴杯荣誉称号。农业综合开发平整改造土地3.2万亩。前进循环农业示范园沼气项目实现集中供气,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为农户集中供气的大型沼气工程。
4、第三产业阔步迈进
商贸业步伐加快。商贸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现专业市场、超市、连锁店、便民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初步形成高、中、低档商品品种齐全、营销模式多样的商贸格局。现代物流高点起步。完成了中国潼关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签订了三省三县市区域经济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启动了物流景观大道建设。明大集团、中陕物流等企业已签订入驻意向。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潼关物流港全国重卡拉力总决赛,提升了潼关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编制了《潼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潼关古城景区项目总体规划》、《黄河金三角湿地景区项目规划》。启动实施了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古城景区、黄河湿地等旅游开发项目,着力打造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
5、城镇化步伐加快
县城骨架进一步拉大。五年来,投入13亿元,实施了30多个重大城建项目。启动了县城西新区建设,完成了添景苑一、二期工程。开通了北新街、四知街,延伸了兴隆街、中心街,改造了金陡街、东环路、桃林路北段,形成了“四纵七横”的路网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人口达4.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镇化率位居渭南各县市首位。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城联创”全面启动,实施了186条背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建成了东环岛、火车站、添景苑等休闲广场。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运营。实施了香堤西岸、华府天下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县城人气明显增强。县城创卫顺利通过了省政府验收。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秦东镇被列入陕西省重点镇建设,代字营、太要两镇被列入“关中百镇”行列。
6、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了基础教育项目、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职教中心项目、校舍安全工程、电教改善等教育设施建设,完成了农村初中生进城工程,教育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到2010年末,教育“两基”达到巩固,初中入学率达到98%,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2.1%,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83个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持续开展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城乡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按月发放”。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按标准全部兑现,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财政部分按国家标准全部足额到位。群众文化事业丰富多彩。实施了县城文体活动中心、县剧院改造、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挖掘传承了一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古战船”等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十一五”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塬面整治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859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94元,年均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852元增加到2010年4302元,年均增长18.4%。同时,民居、出行、通信等条件都明显改善,消费结构也逐步升级。
8、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经济等领域改革进展顺利。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05.7万美元,2010年利用外资合同额突破1亿美元;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潼关,有力推动了潼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9、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县乡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级的监督;依法治县进程加快,“五五”普法扎实推进,公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作用得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同时,双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我县被省市命名为双拥模范县。司法、工商、税务、审计、统计、人防、消防、气象、质监、档案、工会、残联、县志、共青团及人民武装、老干部和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一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十二五”新的时期,要把业已开创的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始终坚持“四个不动摇”:
——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潼关的大发展是创出来的。我们始终认为老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旧思维指导不了新实践,刻舟求剑必然无功而返。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工作才能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潼关的大变化是干出来的。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主战场,创造条件、大干快上,项目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高位增长,有效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奋力争先不动摇。潼关的竞争力是拼出来的。我们始终坚持不比条件比干劲,不比基础比进步,用汗水诠释发展,用特色聚焦目光,用一流业绩衡量干部能力。我们的东大门绿化、农村初中进城、农田水利、双拥共建等工作干出了亮点,受到了各级的关注与好评。
——坚持凝心聚力不动摇。潼关的好局面是用心赢得的。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县级各大班子团结劲足、协调高效,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竭尽所能地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形成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共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二)“十二五”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潼关县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区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县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契机。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主要存在“四大优势”,面临“五大机遇”和“五大挑战”。
1、“四大优势”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潼关县位居西安、太原、郑州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中心,处于关天经济区与正在构建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核心的地带,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的东大门,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交通便捷, 陇海、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二是历史文化优势。潼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战船”、“背芯子”、“踩高跷”等一批民俗文化璀璨耀眼;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为潼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三是黄金资源优势。黄金产业是潼关县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作用。随着潼关黄金矿产资源与企业整合的推进,中深部探矿的突破以及黄金难冶选技术国内领先地位的取得,使潼关黄金产业在全国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四是跨越发展优势。新一届的潼关县委、县政府雄心勃发,全县人同心同德、斗志昂扬,经济蓄势待发,黄金跨越发展跃然眼前,物流旅游高点起步,突破发展箭在弦上,为“十二五”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五大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带来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渭南市提出要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潼关县经济总量仅占渭南1区两市8县经济总量的2.6%,与渭南韩城、临渭区、蒲城县分别相差101.7亿、85.79亿元、52.5亿元,存在较大差距。潼关县周边的大荔、华县发展迅猛,与其相比也还具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潼关要想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还面临较大的挑战与压力。
二是黄金产业做大做强的难度加大。目前,潼关县已探明黄金矿石储量仅180万吨,以现在产量计算,仅可供开采3年。随着潼关小秦岭矿脉浅部资源的日益枯竭,对中深部黄金资源勘探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同时,潼关县“以采代探,勘探滞后,采选粗放、有冶无加”粗放型的黄金产业发展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转型发展巨大压力。全国招远、灵宝等产金大县,加大全国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推进黄金产业跨越发展,给潼关黄金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塑造任务较重。潼关县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短小,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目前,潼关已经初步形成“潼金”“潼关酱菜”等区域品牌,但是,产品所占区域份额较小,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在产品趋同、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塑造任务紧迫而繁重。
四是财政支出面临财政收入的强力约束。潼关县财政收入较低,2010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而财政支出为6.0068亿元,财政收支存在5.005亿元的巨大缺口。“十二五”时期,是潼关县城镇化迅速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财政支付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潼关各项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约束。
五是改革开放工作任务大。潼关县开发意识与融入区域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过程中园区及产业管理体制障碍依然比较突出,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潼关县未来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3、“五大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188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188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必将给潼关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关天经济区和构建中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从产业辐射带动、物资流通、信息与人才流动等方面将给潼关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关天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建设华山人文自然旅游景区,再现潼关八景。华山东部修建索道一条,进一步拉近华山景区与潼关景点的距离,为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指出:在经济较发达县(市、区),规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产业基地等服务业聚集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具有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优势的县(市、区),完善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各种特色旅游;服务业特色鲜明又相对发达的县(市、区),要率先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转型。这对潼关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四是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未来相当长时期都将形成资本要素和生产能力向西部环境和发展基础好的地区转移的趋势。潼关地处关天经济区,位于陇海交通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与产业基础优势。五是黄金产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各国政府及民间纷纷加大黄金储备与投资,为潼关县黄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绿色、文明、富裕陕西东大门为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国家科普示范县,跨越提升黄金产业,巩固扩大果畜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育催生物流产业,强力推进城市经济,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切实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发展原则
我县“十二五”发展,要坚持五大原则:
一是坚持绿色持续促发展。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发展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向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的模式转变,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改善和生态循环的协调统一。
二是坚持结构转型促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显著提高产业层次,壮大黄金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比重,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促发展。着力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城乡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促发展。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促发展。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经济跨越发展。至“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左右,达到7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69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达到3.7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7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年均增长约40%,是“十一五”末的5.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1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8倍。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67∶27。
——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率达到60%左右;城乡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投资进一步加大,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十二五”末,实现把潼关县建成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县的目标。
——人民福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83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0707元;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全县居民的居住、交通、工作、休闲环境逐步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文明进步。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5%,森林覆盖率达到48%,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下降,达到省市要求。
三、产业空间布局
依据资源聚集度,参照产业发展基础,促进集群发展,“十二五”期间,从南向北构建五大产业功能板块,形成核心辐射、板块撬动的空间发展形态与产业功能布局。
——黄金产业板块。在县域南部以黄金工业为依托,以黄河金三角工业园区、黄金精深加工集聚区、黄金资源集聚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以黄金勘探、采选、冶炼、深加工、销售、黄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黄金产业板块。
——农牧果畜板块。在县域中部及县城西沟生态发展区,以果、菜、花、畜牧养殖为核心,强力推进高效农牧、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打造绿色农牧产业板块。
——生态宜居板块。依托县城,加快发展文化、金融、商贸、总部经济、信息与居住服务业,打造生态宜居板块。
——文化旅游板块。沿黄河、渭河,建设滨河大道与黄河防卫河堤景观带,连接黄河湿地公园、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古城景区、物流港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板块。
——商贸物流板块。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依托中国潼关物流港,以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建材、黄金饰品、工艺品为主,打造现代物流产业板块。
四、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建设全国黄金产业强县
依托黄金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黄金产业集群,构建新型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三大基地。积极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资源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工业产值达到160亿元。
(一)发展壮大黄金产业集群
以潼关黄金产业集中区为依托,以中金黄金冶炼、中金矿业、潼金、太洲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集黄金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黄金旅游、创意产业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努力将潼关打造成亚洲最大的黄金资源冶炼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黄金产品集散地。
——资源开发。抓好小秦岭地探增储项目,投资20-30亿元,推进中深部探矿向纵深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矿权为主体,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集团,通过入股联营、收购兼并、赎买退出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计划投资30亿元,把现有的15家资源型企业整合为2-5家,“十二五”末,把矿山企业进一步整合为1家,达到资源的整装勘测及开发一体化,大力提高资源利用开发水平。投资20-30亿元,以西潼峪尾矿开发示范园为重点,加强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黄金采选。“十二五”时期,通过改造、技改、扩建潼关中金矿业日处理2000吨金矿石采选项目,推进太洲日处理1000吨金矿石采选项目以及其它日处理2000吨金矿石采选项目建成投产,提高矿产资源采选上规模、上水平。
——黄金冶炼。支持潼关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加强黄金难选冶技术与工艺的研究,积极争取日处理400吨难选冶项目早日上马,整合西部难冶选金矿资源,扩大难处理金精矿冶炼规模。促进潼关中金冶炼精炼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年产能50吨精炼黄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潼金品牌,奋力将潼关打造成亚洲最大的黄金冶炼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黄金产量年均增长30%以上,黄金产量达到50吨左右。
——黄金加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黄金加工企业,工艺大师,发展黄金饰品、工艺品等黄金珠宝产业。推广黄金在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创新应用,推进高附加值黄金加工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黄金县内加工用量占年产金的15%以上。
——黄金市场。提升黄金步行街形象和层次,加快建设工业园区饰品贸易区和黄金贸易网络平台,积极促进县域1-2家重点黄金企业成为上海贵金属交易市场会员单位。扩大开放,加强与全国、世界黄金组织与企业的交流,举办西部,乃至全国黄金首饰展销会与文化节,打造“潼关黄金”(潼金)品牌,建设西部黄金产品集散地。
(二)构建新型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基地
推进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着力建设以黄金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努力把潼关建成西部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链:一是打造黄金多金属循环利用产业链,使金精矿冶炼能力和质量以及金、银、铜等回收率大大提高。延伸产业链,生产铜带、铜箔、铜产品等市场需求较大的下游产品。二是打造铅锌产业链。整合县内铅业中小企业,形成几大重点规模企业,引进国内新工艺,建设烟气制酸、烟尘提锌、湿法炼铅、铅业产业链。三是打造硫化工产业链。实施硫铁矿综合利用,生产硫酸和化肥、铁精粉及多金属回收,实现硫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链式开发。
(三)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围绕本地优质果蔬、畜牧养殖资源,发挥潼关酱菜品牌优势,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做大做强酱菜产业。以养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猪肉、牛羊肉系列加工产品。重点抓好芦笋加工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
(四)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潼关丰富的矿山矿渣资源,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变废为宝,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利用黄金尾矿制作矿渣砖、尾矿砼小型空心砌块、彩色光亮室外地坪砌块、矿渣水泥、发展微晶玻璃及新型贴面材料等环保建材产品。“十二五”末,潼关新型建材实现产值9亿元。
(五)加快黄金集中区开发建设力度
全力推动潼关黄金集中区建设,着力打造优质工业发展平台。一是充分利用豫陕两省两县市的区域合作优势和黄金资源优势,与灵宝携手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工业园区。到“十二五”末,把黄河金三角工业园区建成面积13.5平方公里,产值突破50亿元的中国西部最大的黄金产业聚集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陕豫黄金工业核心区。二是要创新建设理念,加大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加大集中区投入,以集中区河滨南路、河滨北路、桐峪南路、园区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工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热、暖、气、讯等功能配套设施,加大协调、支持力度,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煤、电、油、储运等生产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东部先进管理模式,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民营企业创业、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优良、集聚效应明显、极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区。“十二五”期间,县政府每年用于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达到5000万元,用于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达到2000万元,解决企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要素,使集中区真正成为发展的有效载体;三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革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服务、管理机制。
(六)加强产业发展配套
着力建立加强产业配套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一是制定产业配套规划。围绕潼关黄金生产与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制定优势产业配套规划或产业配套协作投资目录,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方向,目标及措施,推进产业链横向扩张,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二是成立产业配套服务机构。借鉴苏州等地的办法,成立产业配套服务机构,专门负责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定期公布各类产业发展动态和上下游产品供求信息,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投资者确定投资方向提供服务。三是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创业氛围。
五、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建设沿黄旅游大县商贸物流新县
按照“培育、发展、壮大”的发展思路,借国家政策的东风,依托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及总部经济,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加速发展旅游业
“十二五”期间,围绕“三黄三古”,把潼关旅游定位在“丝路节点、黄河重点、陕西起点”的高度,纳入华山旅游精品区宏观思考,突出军事历史、黄河风情、黄金文化三大主题,全力打造以潼关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游览区,以黄、渭河风情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游览区,以黄金生产工艺为核心的黄金工业文化游览区。
积极承接华山旅游的辐射,核心抓好古城景区和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两个骨干旅游项目建设,把古城景区建成集旅游观光、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把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打造成黄河金三角集旅游、廉政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以生态绿化为重点,以黄河湿地公园、陕西东大门、旅游自驾游宿营地等项目为支撑,建设滨河大道、黄河防卫河堤景观带,着力打造沿河精品旅游区,推动实现“再造一个古潼关,建设绿色生态东大门”发展目标。围绕黄金资源,策划实施黄金探秘游、黄金博览苑、黄金矿石工艺品等项目,积极发展黄金文化旅游、黄金工业旅游和黄金创意产业,打造西部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通过努力,成功打造华山旅游自驾游宿营地、中国潼关黄金城。
整体景点布局谋划上,要把黄河湿地公园、潼关八景恢复、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古城博物馆等核心景区,纳入黄河文化创意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同时,加强五星级酒店、中高档宾馆、餐饮、道路及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消费档次。注重旅游营销与宣传,扩大影响,吸引眼球,努力将潼关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的沿黄旅游大县。
(二)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
依托潼关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利用“中国潼关物流港2010年卡车大赛”和发展高峰论坛的媒体宣传效应,以中国潼关物流港为抓手,实现现代物流业高点起步、快速发展。利用潼关处于西安、太原、郑州三大经济圈的核心优势,加强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与山西芮城、河南灵宝共同打造中西部商贸物流基地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要加快中国潼关国际物流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物流园区。同时,要以此为契机,加强配套产业建设,壮大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相关服务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80—100亿元,将中国潼关国际物流港建设成占地8平方公里,产值过百亿元,利税过十亿元的西北地区著名的物流港。
(三)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按照“合理开发、有序建设、社区发展、强化配套”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建设,尤其要注重社区建设,强化绿化及服务配套功能。“十二五”时期,做好北新街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投资1.2亿元,建设一个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小区。依托县城西部添景苑生态公园良好的环境,投资开发建设住宅面积10万平方米的添景苑小区。凝聚人气,打造潼关县城西部生态人居小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抓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3000万元,建成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30000平方米,努力改善困难户居住条件,实现住房安居梦想。规范商品住房开发,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为基础,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要业态,有序引导和完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商贸业态布局,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络。大力推行乡镇连锁超市和农村放心店建设。“十二五”期内,中心城区新建若干个综合商贸城、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等现代商贸载体。开发古城潼关传统风味小吃,建设潼关小吃一条街。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形市场,开展网上消费。在潼关建设绿色农产品、新型装饰建材、轻纺和小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促进现代商贸业健康发展。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生态宜居名县
(一)推进县城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东延、南伸、西进、北扩”空间扩展方向,以“四纵八横”的干线城市道路为经纬,拉大城市骨架,形成四大城市功能区,即北新街以南的老城区,北新街到四知街为界的新区,四知街以北至北塬的北新区,西沟以西的西部生态区。加快旧城区改造,推进新区与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发展县城西部生态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强化城市功能,逐步将潼关城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超前化、生态环境园林化、景观序列个性化、空间形态组团化的融沟、塬、水、城为一体的园林化城市。“十二五”末,县城面积将达到10.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近1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城市绿化率达到33%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以上。
靓化老城区。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为契机,加大小街小巷和城中村的整治力度,以投资5450万元的南新街西段及西环路开通工程、投资8500万元的占地100亩县汽车站、投资2230万元的中心广场改造及人防工程、投资5000万元的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投资2000万元的日处理100吨城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为重点,不断完善老城交通设施、广场、文化、体育、天然气、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增强老城区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文化信息功能。加强城市绿化与景观环境建设,改善居住区环境,注重周围山体、沟壑、河流的治理和绿化工作,在老城区改造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新区与北新区开发。积极推进城市北扩,高标准、高起点,加快新区和北新区开发建设,努力打造行政、商贸、居住新中心。做好县政府北迁工作,加快投资8000万元的行政中心工程建设,加速行政中心北移,推进新区发展进程;重点抓好投资3700万元的和平路北段延伸工程,投资2600万元的连城街工程,投资2600万元的秦关大街,投资9895万元的县城北新区城市主干道等工程项目,加快建设与完善新区城市道路体系;加快建设包括五星级酒店及配套在内的投资5亿元的明大综合广场工程,推进投资1.6亿元的四知中学、四知小学建设工程,投资1.5亿元的潼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投资400万元的影院项目建设,加强城市酒店、公园、教育、医院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以投资1.2亿元的北新街住宅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房产开发与居住社区建设,聚集人气,建设现代、和谐、魅力潼关新城区。
发展县城西部生态区。大力实施东西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绿化工程,促使生态优美,环境美化。以住宅面积10万平方米添景苑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对周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建设生态潼关西城区。结合建设东大门绿化工程,滨河路绿化、沿河绿化、生态环保工程,努力将潼关打造成陕西绿色东大门与生态宜居城市。
在重点推进潼关南片区城市建设的同时,适时推进城市北片区发展。港口、泉湖、秦东以古城保护、旅游、物流产业发展为需求导向,加快景区、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绿化及旅游、物流等专业配套建设,以产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发展。
(二)推动重点镇村建设
1、提升城镇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走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纽带、新村庄建设为依托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 梯次分明、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着力打造以城关镇为中心,以秦东镇为次中心,以太要镇、代字营镇、桐峪镇为重点的城镇结构体系。加快潼关县城旧城改造与新区扩建,加快建制镇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5年末,潼关县城镇化率达到60%。
2、加快中心镇建设,提高镇域经济辐射带动力
结合“关中百镇”建设、省级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镇、区域性集镇建设。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等级合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使之成为县域镇域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镇域经济社会中心。到2015年,把代字营建设成商贸型城镇,将其打造成为潼关县的东部中心;把桐峪镇、太要镇建设成工矿商贸型城镇,将其打造成为潼关县的南部中心。通过重点城镇、特色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
3、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搬迁分散户、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发展思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方向发展。通过规划引导、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把推进城镇近郊农村的社区化改造作为重点和突破口,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在推进大村扩容、小村合并和“空心村”整合利用过程中,要加快构建规范的社区化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电气化和信息化发展,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
七、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县
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突破发展果菜业,做强做大畜牧业,积极推进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施农业发展“525”规划(用五年时间,发展20万亩果菜,出栏50万头猪),农民经营性收入“倍增”计划,“十二五”末,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一)提高粮食单产与品质
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每亩综合投入1080元,每年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5年共投入3240万元,建设标准化高产田3万亩。积极提高耕作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实施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水地小麦玉米两茬平作亩产超1000公斤,确保全县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
(二)突出发展果菜业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果菜种植,推广“果-畜-沼”“菜-畜-沼”等生态种植模式,逐步推进果菜绿色、无公害与有机认证,实施果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果菜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在适生区连片发展柿子、核桃、猕猴桃等特色果品6万亩。代字营、秦东、城关等3个镇为重点,建设10万亩花椒生产基地, “十二五”末,花椒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以市场为导向,稳定发展芦笋生产3万亩,高效设施蔬菜1万亩。努力将潼关打造成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特色果蔬生产基地。
(三)做强做大畜牧养殖
以畜牧良种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畜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畜牧的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生猪。到“十二五”未,全县生猪存栏达到3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50万头。其中城关镇、太要镇等示范乡(镇)和32个示范村生猪养殖户占总农户的70%以上,示范村生猪存栏不低于3000头,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5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32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达800户。
牛羊。以前进肉牛养殖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到“十二五”末,全县牛出栏达到1万头,羊出栏0.6万只。
实施水生动物防疫与池塘改造项目,促进渔业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四)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和城市居民消费娱乐需求,结合旅游业,在县城西部生态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建设4000亩新生苗木花卉园,策划黄河湿地生态农业观光园、创意农业园、都市超强体验农业园等系列工程,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潼关农业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五)建设农业示范园与生产基地
推进建设集生态、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潼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30000亩核桃生产基地、1000亩设施农业日光温室蔬果生产基地、潼关县万头生猪生产基地、3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潼关县奶牛养殖基地。通过生产设施现代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加工质量优质化、生产服务合作化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化进程,推动全县由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效型现代农业转变。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用工业的经营理念、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依托品牌优势、引进大额资金、高级人才、知名企业。以市场突破为先导,大力发展以芦笋、生猪、肉牛、酱菜为主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二五”期间,培育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6家。力争果蔬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养殖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粮油批发、活畜交易等农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引导潼关县农副产品在县城及周边城市社区连锁店、超市进行直销,减少流通环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民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使用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组织功能进一步健全。加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潼关县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项目,着力抓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八、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打造幸福潼关
(一)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技创新为主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和转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创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用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积极推广“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推广农业实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强科普工作,加大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力度,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县城建成1所高中、1所职中、3所初中、4所小学,重点抓好四知中学、四知小学建设和农村小学进城工程,调整形成“1134”中小学分布格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一个乡镇建设一个高标准幼儿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加强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教师素质及教学方面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加大教师队伍培育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强县发展目标。
3、加快发展文体广电事业
彰显我县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突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遗产、文艺创作三个重点,全力打造文化品牌。重视申遗工作。努力展开我县“古战船”“背芯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万盛元”酱菜、“梁喜娃”肉夹馍等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快城乡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城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加强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强化广电事业。投资1.7亿元建设县文体广电中心、潼关影院、潼关县乡村调频广播覆盖网三大工程,完善广电基础设施,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突出文化特色,增加公益文化事业投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面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土地资源的发展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交通设施
“十二五”时期,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为重点,兼顾产业园区路网建设、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和通村路建设。农村公路升等改造。投资2.7亿元,重点改建通乡镇公路56.34公里,实现3条县道二级化。改建乡道30余公里,争取50%的乡道实现三级化。路网及园区产业路建设。重点抓好城北路、蒿岔至桐峪、太要至洛南、310国道至桐峪镇等9条路网建设项目,基本消除断头路,完善县域路网体系。通村路建设。新改建四级通村水泥路128.5公里,通自然村水泥路(沥青路)比例达到90%,通村四级路比例达到65%。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新增公路里程237公里。全县县、乡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县公路网络化。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运站场建设。新建县城二级汽车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3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主要客、货运集散地拥有1个五级客运站。进一步发展通村客运,配套实施农村客运招呼站、遮雨棚等站点建设,基本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出行需求。
2、加强水利设施
“十二五”时期,投资2.18亿元,实施防洪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水保生态、灌溉工程及其它建设项目五大工程、17项重点项目,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防洪减灾工程。投资3650万元,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防洪工程项目、防汛撤退路工程、渭洛河下游综合治理项目,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在南山支流、黄河、渭河等重点河段,初步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风险管理机制与完善的防洪预警和防洪指挥系统。城乡供水工程。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农村,建设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十二五”期间,分别投资500万元和2643万元,实施县城供水与农村饮水安全两大工程,使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解决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水保生态治理。投资9338万元,实施陕甘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陕西东大门水保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列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与潼河川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强水保治理。到2015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县水保监测网络,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节水灌溉工程。投资6977万元,实施灌区改造、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其它供水工程。完成陕西潼关物流港供水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县城东西沟水面建设以及设施农业供水等建设任务。
3、完善能源保障设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不断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电网覆盖面,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为主导的运行体系。继续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建设天燃气管道,扩大区域内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增强区域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
4、积极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成。构筑高速信息网,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完善卫星传输网络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3G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形成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城乡用户和宽带拉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时期,不断推进潼关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潼关”。
(三)不断进行城乡统筹制度创新
实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联动,对全县城镇组群和县域城镇体系进行系统规划编制,并以规划为指导,有序推进潼关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民土地流转模式,促进经营土地集中,促进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模式,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培育土地二级市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工作,逐步搞好撤乡并镇;推进县城城中村和镇、乡改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顺利进展。创新建设方式。采用BOT、TOT等市场化建设方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鼓励父母随子女入学进城落户,鼓励企业职工进城落户,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对进城农民给予补助和适当“过渡期”,在一定时间内同时享受城市各项待遇及在农村各项权益。力争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35000人。
九、加快社会民生工程建设,构建和谐潼关
以安居乐业为根本,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与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建设和谐潼关。
(一)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完善城乡社区功能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城市发展建立公益性岗位。健全援助制度,促进充分就业。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复转军人安置工作。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合伙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渭南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为契机,全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转岗培训与农民工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建设统一的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发展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2、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建设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争实现全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提高15%,退休职工养老金年均提高15%,企业工资指导线年均提高15%,实现三个指标翻番目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城镇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快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逐步完善有居住困难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配租,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快建设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房保障范围内,尽可能实现应保尽保。
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住院报销医疗费用比例。
进一步落实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个人参加商业保险,建立全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社会保险覆盖60%以上人口。
4、加大扶贫,强化社会救助
对生活在秦岭北坡峪道的7个村4000多名群众,全部实行移民搬迁。对全县51个贫困村,计划每年对5个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的造血机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救灾救济工作,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二)大力发展基层公共卫生事业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努力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
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和服务水平,提高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优化补偿程序,规范门诊统筹,积极稳妥地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开展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加强基金管理和定点医院监督以及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管理能力。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推进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完善县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多元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行业,加快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稳定。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活动,加大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服务阵地建设,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把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的均衡发展;加大利益导向力度,让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和队伍建设,打造阳光计生、和谐计生。“十二五”期间,全县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2.2‰以内,自然增长率平均保持在6‰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15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6.5万人以内。
(三)加强社会综合管理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化落实平安创建,认真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村(居)、平安企业和平安校园”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发案减少、事故下降、秩序良好、群众满意的目标。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矿山监管尤其是整顿和规范矿业生产经营秩序,确保矿业安全生产,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完善应急救援机构、机制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切实做好防汛抗洪、生产救灾工作。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持续推进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推进“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工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密切同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组织作用,维护妇女、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十、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潼关
树立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潼关。
(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1、加强土地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推进土地开发治理,强化建设开发占补平衡。加强黄金矿产资源开采管理,通过技术改造、资源及企业整合和尾矿利用等手段,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山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快黄金工业循环经济区与西潼峪科技示范园建设,扶持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工程,围绕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构建黄金多金属循环利用、铅锌、硫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3、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抓好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节能照明产品。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约用水机制。大力实施高耗能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废水处理。
(二)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积极防治大气、水源和固体废物污染,着力抓好环境治理。增强重点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力度。加大城市环境管理力度,加快城北污水处理厂和秦东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到“十二五”末,全县功能区划要分别达到一级和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继续强化黄土沟壑区、秦岭土石山区和黄河、渭河护岸区三大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东山森林公园建设步伐。通过实施潼关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寺底河、潼洛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潼关三河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工程、潼关矿山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大型尾矿防护工程、恢复植被和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地保护等建设项目,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倾力打造山川秀美绿潼关。
十一、保障措施
(一)抢抓发展机遇,全力促推转变
紧紧抓住“十一五”建立的坚实基础,紧紧抓住潼关经济驶入快车道的重大机遇,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学习、服务、法制、责任、高效型政府。有效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整合社会信用资源,建立诚信潼关。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通过吸引公民参与、民主参与等形式,促进思想统一,增强执行的有效性。转变观念、凝聚人心,创新机制,营造环境,团结全县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促发展,苦干巧干保发展。
(二)创新体制改革,提高发展能力
发挥市场配置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要素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优势企业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三)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借势发展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树立融入发展、容纳发展的理念,积极接受西安、郑州、太原等大都市的辐射,充分发挥各种优势资源,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投资平台建设,加强投资环境综合治理,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抓住东西部投资与合作贸易洽谈会、台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杨凌农高会等招商媒介,大力推介宣传,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企业、知名品牌及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向潼关县梯度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潼关“十二五”跨越发展、商机无限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潼关新方法、新政策、新机制,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及时研究、制定出台《潼关县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总部经济推进机构,把发展总部经济纳入年度工作重要日程,强化服务,采取“零距离、保姆式、全方位”的帮办服务机制,实施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路服务、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机制,诚信待客,让客商安心、放心。“十二五”末,努力引入总部经济,使总部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四)深化项目带动,加大项目支撑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围绕黄金、果畜、旅游、物流四大优势产业及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民生工程等,进一步做好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超前策划包装一批产业链长、增长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省市资金支持。以项目建设促进投融资体制创新,聚力打造园区发展、城市建设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积极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帮助有条件的项目积极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五) 优化发展环境,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效能。建设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四支队伍。以县乡换届为契机,面向县内外,公开招聘一批政治强、热情高、干劲足、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干部队伍。建立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资助和奖励机制,实施短缺人才引进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相关专业的院士、学科带头人到潼关短期工作;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合作,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专家、技术员”,强力推动黄金产业发展。改善人才环境,创立发展基金,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来潼关创业。制订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到“十二五”末,培训百名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潼关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建立健全人才考评机制,提高现有人才待遇。建立完善人才交流中心,疏通人才需求信息渠道,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潼关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 狠抓规划落实,确保完成任务
全县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体悟,达成共识,严格以《规划》为指导,围绕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抓好“五个关键”,狠抓落实。关键要建立机制抓落实,成立规划实施领导组织、分解任务,落实部门,明确权责,建立奖惩机制,促进规划有序实施;关键要紧扣主题抓落实,以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发展新方式,走地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围绕中心抓落实,坚持以建设绿色富裕陕西东大门总体目标为中心,鼓舞上下,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民计,建设绿色、富裕、和谐潼关;关键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要坚持以黄金与物流两大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吸引大资金、大项目、大客商,持续推进经济新突破、大发展;关键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坚持追求卓越品质、争先创优,坚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坚持踏实工作、认真负责。
“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县实现跨越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纲领性规划,是我县五年奋斗发展目标、思路和重点的总体安排部署。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好机遇,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