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

长者专区
开启无障碍
长者专区> 本地要闻> 正文

厚植“美丽渭南”的生态底色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3 08:14

记者 史王萍

如果要问种一棵树,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答案就是十年以前,其次是现在!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如今,植树护绿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成了人们与春天的约定。

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两会上,绿色碳汇、生态价值等关键词受到众多代表、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渭南市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优良天数达到246天、同比增加36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完成营造林47.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9.4%。

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如期而至,我们来看看,在渭南,人与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渭南人又有多爱这一抹青绿?

(一)

深入秦东大地转一转,走村串户和群众聊一聊,你就会发现,在渭南,只要一提起树,许多人都会想到树与人深厚的情感牵连。

在渭南人的心里,树,是流淌的文脉,是家的象征,是乡愁的寄托。特别是那些伴随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长大的古树,用厚重的岁月记忆承载着人们心中的图腾。于是,绿成为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家园的最美底色。

全国绿化委员会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省,它们见证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内古柏成群,登记在册的古树有46株,全部列为“特级”保护名木,被誉为中华“柏群之首”。而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非那棵享誉“柏群之冠”的仓颉手植柏莫属。

作为全国5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之一,仓颉手植柏号称“头在云里插”,它的树干犹如瀑布飞流直下,卷起浪花无数,因此又称为瀑布柏,被专家学者誉为“文化之源,文明之根”。仓颉手植柏“拔地巨柏凌碧汉,文脉永续越千年”,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在岁月中凝成挺拔的身影,以一种古朴苍劲之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站在这棵古柏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在白水县林皋镇冯家山村,还有一棵被誉为“天下第一槐”的千年古槐。相传树旁有一眼水井,人称何氏井,自明代万历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树和井一直由何姓后人管护,其族人经商发财、读书中举,慕名祭拜古树的秀才也能榜上有名,故被称为官树。

而在华阴西岳庙三圣母殿院内,那棵1000多年的“情槐”名气不小。传说它是天上的槐树精随着三圣母来到了西岳庙,享受人间香火,有一进京赶考的秀才刘彦昌到雪映宫题诗,相识了三圣母。他们相知相爱,老槐树见证了这一过程并作为证婚人成就了这段天地姻缘。自此以后,这媒仙老槐树就出了名,一千多年来,素有情侣远道而来,祈求情槐见证爱情长久。

……

一棵古树,一株名木。呵护着一方家园故土,守望着无数岁月记忆。目前,渭南市共有古树名木2811棵,其中特级保护古树188棵,一级保护古树272棵,名木1棵。这些具有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古树资源,延续着当地的文化脉络,对秦东儿女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

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秦岭林区和北部浅山区是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渭北旱塬和南部台塬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而渭南全域一直是全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植树造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之以恒为城市装点绿色,为大地增添光彩,渭南一直在行动。通过“创森”,努力让“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山、水、河、路、村绿起来,美起来,为老百姓谋求“绿色福祉”,让他们尽享“绿色福利”。

加大国土绿化,完善森林网络。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渭南的必然要求。

启动“创森”三年来,渭南立足国土绿化,采取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以秦岭北麓、桥山沟壑区、黄渭洛三河沿岸、沙苑沙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城镇村庄、荒山荒坡、河流水系等重点区域绿化,打造了合阳县5900亩沿黄直观坡面生态治理和富平、蒲城县桥山石质山地生态重建,大荔沙苑防沙治沙,潼关县黄河沿岸防护林提质增效,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的造林绿化工程,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增加碳汇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全力维护森林健康,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7.2万亩,退化林分得到修复,林分结构进一步合理。目前,森林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功能初显,有了河渠路坝、农田水网应绿尽绿,荒坡面积缩减、水土流失程度弱化、植被盖度提高等可喜变化,全市人均公园绿地由创建之初的12.69/㎡增加到13.27/㎡,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业生态家底和生态福祉更加殷实。

共享“创森”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渭南各地将绿色慢道系统建设与城乡规划、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统筹考虑,结合健身运动、旅游观光等需求,建成一批森林公园健身步道、滨河路自行车道、公园健身木质栈道,满足广大群众日常健身需要。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绿道、慢道602公里,人均绿道现有长度达到了1.28千米/万人。全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6类26处,其中自然保护区4个,地质公园2个、森林公园7个、沙漠公园1个、湿地公园9个,风景名胜区3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公共绿地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增加生态福利的同时,加大特色干杂果经济林发展力度,持续提升干杂果品质和品牌效应,实现生态惠民。2023年,渭南林业总产值达到241亿元(含韩城)。

厚植文明理念,繁荣生态文化。开展“创森”以来,渭南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e站等平台开展生态科普宣传工作。目前,已建成渭北葡萄产业园、渭南科普主题公园、华山地质科普公园等科普教育基地,实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项目20个,建成中国科技馆少年科普馆10个,中国科协科普大篷车实现县级配备全覆盖,建成生态科普教育场所26个,常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体验式生态课堂。

(三)

那些年,我们一起植的树,都在山川河坝间、沟峁梁塬上。进入新时代,植树节增绿,已不限于户外植树一种形式,“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逐渐成为新潮流,成了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去户外增绿者的首选。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主要依托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公民在网上选择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8类尽责形式,通过网上报名实体参与或网上募捐的方式履行植树义务。2018年6月,陕西省开通陕西全民义务植树网以来,我市按照省绿化委员会要求,积极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引导广大市民通过网上报名实体参与和网络捐资等形式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等。先后在陕西全民义务植树网运营了35个“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其中实体参与项目27个,网络捐资项目8个,筹集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植树和村庄绿化管护,4000余人通过网上报名形式实体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今年,我市又组织各县(市、区)策划包装了“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16个,其中网上报名实体参与项目12个,网络捐资项目4个,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等尽责形式,不断拓宽尽责渠道,提高公民尽责率。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让我们一起拥抱春光,植树造林增沃土,绿水青山益家乡。你我种下的每一棵小树,终将长成旅途中最美的风景……